马驮沙

马驮沙而成洲,积圭步以致远。做知识的搬运工,与你一起终身学习!

  • 首页
  • 电子书阅读器
  • 网站使用说明
  • 马驮沙的前世
  • 文学
  • 管理
  • 经济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靖江宝卷
  • 摄影
  • 理财
  • 技能
  • 生活
  • 哲学
  • 国学
  • 音频
  • 视频
  • 健康
  • 科学
  • 音视频
«   2019年11月   »
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登录后台  
  • 查看权限
  • 会员注册
  • 网站分类
    • 摄影
    • 文学
    • 管理
    • 经济
    • 政治
    • 理财
    • 历史
    • 地理
    • 技能
    • 生活
    • 哲学
    • 国学
    • 音频
    • 视频
    • 健康
    • 科学
    • 靖江宝卷
    • 音视频
    搜索
    最新留言
    • 好
    • 靖江,古称马洲、马驮沙、骥江、骥渚、牧城、阴沙、沙上、牧马大沙。东汉末年,靖江尚未形成陆地,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,名叫孤山。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,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。明嘉靖三年(1524年),靖江知县易干在西沙一带巡行,发现一块断碑,上有残文:“此沙乃吴大帝牧马大沙”。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。靖江方言中,“牧”和“白”、“大”和“驮”都是谐音,说讹了,就把‘牧马大沙”误成了“白马驮沙”,久而久之,便简成“马驮沙”了。还有传说孤山寺为了重修庙宇,让马驮土上山,有匹白马在负土的过程中突然从孤山上跳入江中,在白马入江之处,渐渐涨出一块沙洲,沙洲又连成片,成了陆地,人称马驮沙。靖江于三国·吴赤乌元年(238年)前成陆,设建制为吴国毗陵典农校尉(二级政区)延陵县暨阳乡。吴赤乌二年(239年)为吴王孙权牧马之洲,属毗陵郡。[3]晋太康二年(281年),属毗陵郡暨阳县(今江阴市)。[4]从南北朝至明初,马驮沙一地两附,南部牧马小沙隶江阴,北部牧马大沙先隶海陵后隶泰兴。宋代以后,靖江人口有了显著增加。宋代马驮沙也叫阴沙,据清康熙刻本《靖江县志》记载:“邑名,旧称马驮沙,亦称阴沙。”《宋史》中的“沙洲”、“沙上”、“阴沙”即今靖江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金兵进犯中原,岳飞率军抵抗,而后又退到了阴沙。在这一过程中,有大批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,他们来到阴沙后,见这里土地肥沃,水草丰盛,便在这里安家落户。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“建炎四年十一月,岳飞渡难民于阴沙。”《宋史·高宗纪》记载:建炎四年冬月丁未,“飞退保江阴军沙上。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记载“诏飞还守通、泰,有旨可守即守,如不可,但以沙洲保护百姓,伺便掩击。飞以泰无险可恃,退保柴墟,战于南霸桥,金大败。渡百姓于沙上,飞以精骑二百殿,金兵不敢近。”相传,岳飞带难民一同向南,当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长江边的马驮沙时,岳飞彻夜难眠,便起身踱出帐篷,借一弯冷月察看四方。他见此处负江阻海,襟越衔吴,确是一方要地,便召集百姓说:“你们不要随我渡江了,就在这里落脚谋生吧。我愿这里八百年无水灾,八百年无旱灾,八百年无兵灾。”于是百姓便在阴沙安家落户。百姓感激岳飞恩德,为岳飞建生祠,集镇便叫生祠堂或生祠镇。岳飞离开阴沙时送给百姓一袭白色战袍,当地百姓因此建起马桥白衣堂。[5]元代属江阴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全隶
    • OK
    文章归档
    • 2019年11月 (191)
    • 2019年10月 (142)
    网站收藏
    • 马驮沙
    友情链接
      • 订阅本站的 RSS 2.0 新闻聚合

      Powered By Z-BlogPHP 1.5.2 Zero

      Copyright matuosha.com Rights Reserved.

     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