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驮沙

马驮沙而成洲,积圭步以致远。做知识的搬运工,与你一起终身学习!

马驮沙的前世

更多学习电子书、音视频资源请关注公众号:matuosha

存在无需理由__马驮沙原创文学网一周年贺

寒山一带伤心碧 发表于:04-11-08 15:04

   日前,在江平路一家并不起眼的小饭店里,举行了一次小型的聚会,参加者多为本地文学爱好者,主题是庆祝靖江第一家原创文学网站“马驮沙”暨同名讨论版创立一周年。马驮沙文学原创网的创立始于去年深秋。平原君素喜网络,正参加《电子商务》自学考试,突发奇想,创立一家网站,学以致用。他先在“西祠胡同”上开了一个叫“风儿飞过”的散文讨论版 http://www.xici.net/main.asp?board=287346)。并在靖江日报上登了个“嘤其求偶”的启示,陆续便有“飞胡”、“寒山”等十数人响应。人气一盛,平原版主又增设了原创网(http://www.matuosha.net/index2.asp),并以靖江古称“马驮沙”命名之。
   网络文学的重要特色便是其文友互不相识,只网名相见,故其文章、跟贴均可率性而为,不为名,不为利,皆是一抒胸臆,其人品、气度、素养皆由文字揣测。马驮沙原创文学网上的文友多非靖江文联麾下战将,系业余的文学爱好者。他们有自己的工作,甚至还小有建树,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文学的倾慕。工作之暇,打开电脑,写些人生小品,或歌或咏或追忆或倾诉。
  “马驮沙”上无文学大家,但风格迥异。诸君不造作,不矫情,有话只长无话则短,三言两语总见真性情。“马驮沙”也无厚重之作,多是清新秀丽的小品位,且不以某一种文学风格或文学标准来要求对照,其内容涵盖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杂论多个品类。飞胡的散文多见于靖江泰州的报章,多写身边事,现实感很强,但其情感散文也深沉而多思,其另类小说《西门庆之死》语言极其风趣幽默,可见其文才的全面。寒山的强项是历史人文方面,今年他在网上发表了朱正初、蒋中和等靖江文人历史评传。翅膀、水色、锈迹是本论坛的苏大法学院“三才女”。称其才女实非过誉,翅膀的飞逸、水色的清丽、锈迹的淡薄,三朵花虽同出姑苏,却各有芬芳。限于工作和家庭的牵缠,她们少有长文,多是灵扬飞动的散文。月色是本版的青年才俊,他是乡村教师,其文章多是写农村风物,观察细致,感情流溢,其怀念父亲歌颂母亲的“示孝文”看后让人热泪涔涔。june723的文章,曾有网友评价其文字是天然的中西合壁,语言优美,意境惝恍。惜近期不大上网。此外还有老山、青樱、葬剑、浮云向晚、瘦马等均曾惊鸿一瞥,所留笔墨不多,但也婉啭可读。
   以上只是对一年来“马驮沙”诸君的文字作简单评论,其白壁微暇限于篇幅,不作评论。诸君非专职写家,也无将文学作毕生事业之宏愿,强以某种文学观点束缚之,不免缘木求鱼。
   作为地区性的文学网站和讨论版,“马驮沙”在资金、技术方面无疑是小巫,它注定不可能与“榕树下”、“亦凡”等大型的文学网站相提并论,较一日之长短。文学是寂寞的事业,在同样寂寞的“马驮沙”上,有时只有你一人独对冰凉的显示屏。那绿色的底色,是生命的本色,就象五百年前的界外沙洲,芳草萋萋,可以消融这尘世间一切喧嚣纷扰。

 


平原风影 发表于:04-11-08 21:25 0
2
马驮沙的前世今生
 
 
“马驮沙”的诞生很是偶然,因为平原自学的东东涉及到网站的建设,加上当时有点余暇,便盟生了在网上练练手的想法,于是有了最初西祠的一个论坛。那段时间小女正迷于“还珠2”,耳畔常听到那风啊沙的旋律,顺便就取了个很阴柔的名字“风儿飞过”。2003年11月15日,西祠便又有了一个新生儿。
开始时,仅平原在上贴些旧作自娱,版面也是免费的非公开版,后借小那妹妹“广告”之力,逐渐有同好之友加入,最初便是薛山。平原也将版升级为公开版,特请小那妹妹、薛山为当家斑竹,论坛算是正式开张。后陆续来了june、浮云、寒山、WINFREE诸位。人气渐旺,就有了第一次版聚。
第一次版聚,浊酒尽欢,大伙对版名一致感冒,决定要换个好的名头。小那妹妹拿出了一个“左手笔右手刀”,当时版面初创,正处于所谓西祠争议期无法更名,平原本想用“孤山”,上网搜索后,竟有若干,当即舍弃。后来寒山建议用“马洲”,平原延伸后便成了“马驮沙”。待争议期结束实际改时,平原又续貂加了个“上”字,成马驮沙上,用了几天,有人提出“上”字加得不伦不类,平原有同感,便又舍去“上”字,改来改去便成了现在的“马驮沙”,还好西祠胡同大妈没嫌平原烦人。呵呵!(与寒山有同感,这取名实在不易。)
当时马驮沙的人气尚可,加上老山前辈和实力大将月色的加入,更是风生水起。尔后的几次版聚,同样也是有声有色,平原受了鼓励,“心野了”,租用中资源200兆的空间,又做了个纯粹的网站——马驮沙(WWW.MATUOSHA.NET)。
“马驮沙”只是网海一粟,而作为一个纯文艺定位的网站,生存更是不易。所幸有一帮子热心的朋友支撑,并成为忠实的写手,与西祠的马驮沙论坛(B287346.XICI.NET)相互搀扶走过了整整一年。因此,马驮沙应该属于所有参与的朋友们的。
从心底说,马驮沙能成为靖江文艺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,也就够了。
 
 一杯淡茶,几句实话  有一种执着永不舍弃 
######马 驮 沙######

wingfree 发表于:04-11-09 08:31 0
3

寒山,专稿定位是什么?我建议不要卖瓜,客观叙述即可,看平原的介绍更舒服。

即使卖瓜,也要把“翅膀、水色、锈迹是本论坛的苏大法学院“三才女”。称其才女实非过誉,翅膀的飞逸、水色的清丽、锈迹的淡薄,三朵花虽同出姑苏,却各有芬芳。”删掉!受不了!!!

另外,如果要介绍马驮沙的文章类型,一,不要忘了王彦铼、心情普提等热心网友和实力写手。二,不要为人物逐一素描,跟运动员入场式似的。且容易给人以小圈子的印象。平原说得好,马驮沙是靖江文艺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,是工具,不是战碑。

建议,分部分:一、诞生与成长,把平原的删繁就简拿来一用;二、版面风格、文章类型、在西祠的定位、在靖江的定位;三、业余爱好、生活需要,和打牌、健身一样,并无高下之分。四、美好希望。

   如果 还有明天  将怎样装扮自己的脸 

寒山一带伤心碧 发表于:04-11-09 08:50 0
4
批评全盘接受。沙大姐限我一千字,我实在无法写,曾电请飞胡参预拟定,但是他公务繁忙,又曾请翅膀妹妹酌定,她老人家为私事在忙,我只好匆匆交稿,叫人比骂人好,这是我的处世之道,何况报上用的是网名,除了你我,谁个晓得。

浪漫龙女巴山蜀水 发表于:04-11-09 14:40 0
5

好象也个大家庭,其乐融融,让人好生羡慕。原来各位都是大内顶尖高手,让鄙人好生惭愧

 烟随雨从隐于野,冲天一飞笑叶公! 

原从嘉 发表于:04-11-09 17:33 0
6

诸位所言极是,我虽然专业是理科,但我却很是爱好文学,只是很少动笔,唯恐贻笑大方!我更希望于众写手的文章中获得心灵上的休憩~~~

 远离人群的喧闹,独坐在蓝天白云下,了望着大海的波涛,  倾听心灵流淌韵律,一种寂静的感觉在胸中弥散开来,  也许这就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活吧! 
天籁之音

寒山一带伤心碧 发表于:04-11-10 09:20 0
7
   为这篇遵命文章,我现在每天挨批斗,灰头土面,所幸一见报上面署名:沙志红。存在无需理由__马驮沙原创文学网一周年贺与我毫无关系了。原从嘉是本版的好同学,虽然不写文章,但总是认真的阅读与跟贴,那些喜欢潜水的同学多向他学习。

薛山飞胡 发表于:04-11-11 09:17 0
8
偶一边幸灾乐祸地偷笑一边为自己惊出一身冷汗。看着寒山被批斗偶想起这个角色差点是偶嚯嚯!
写这个东东吃力难讨好,寒山大公无私的精神难道就没有鼓掌?
 没有人能挽回时间的狂流,没有人能了解聚散之间的定义 

黑山∪老妖 发表于:04-11-23 23:34 0
9
最近就在忙指标,没上来看,又错过了版聚。昏
 钞票如同语言,在流通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多 


  • 评论列表:
  •  matuosha
     发布于 2019-11-13 11:39:26  回复该评论
  • 靖江,古称马洲、马驮沙、骥江、骥渚、牧城、阴沙、沙上、牧马大沙。东汉末年,靖江尚未形成陆地,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,名叫孤山。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,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。明嘉靖三年(1524年),靖江知县易干在西沙一带巡行,发现一块断碑,上有残文:“此沙乃吴大帝牧马大沙”。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。靖江方言中,“牧”和“白”、“大”和“驮”都是谐音,说讹了,就把‘牧马大沙”误成了“白马驮沙”,久而久之,便简成“马驮沙”了。还有传说孤山寺为了重修庙宇,让马驮土上山,有匹白马在负土的过程中突然从孤山上跳入江中,在白马入江之处,渐渐涨出一块沙洲,沙洲又连成片,成了陆地,人称马驮沙。
    靖江于三国·吴赤乌元年(238年)前成陆,设建制为吴国毗陵典农校尉(二级政区)延陵县暨阳乡。吴赤乌二年(239年)为吴王孙权牧马之洲,属毗陵郡。[3]
    晋太康二年(281年),属毗陵郡暨阳县(今江阴市)。[4]从南北朝至明初,马驮沙一地两附,南部牧马小沙隶江阴,北部牧马大沙先隶海陵后隶泰兴。
    宋代以后,靖江人口有了显著增加。宋代马驮沙也叫阴沙,据清康熙刻本《靖江县志》记载:“邑名,旧称马驮沙,亦称阴沙。”《宋史》中的“沙洲”、“沙上”、“阴沙”即今靖江。
    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金兵进犯中原,岳飞率军抵抗,而后又退到了阴沙。在这一过程中,有大批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,他们来到阴沙后,见这里土地肥沃,水草丰盛,便在这里安家落户。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“建炎四年十一月,岳飞渡难民于阴沙。”《宋史·高宗纪》记载:建炎四年冬月丁未,“飞退保江阴军沙上。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记载“诏飞还守通、泰,有旨可守即守,如不可,但以沙洲保护百姓,伺便掩击。飞以泰无险可恃,退保柴墟,战于南霸桥,金大败。渡百姓于沙上,飞以精骑二百殿,金兵不敢近。”相传,岳飞带难民一同向南,当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长江边的马驮沙时,岳飞彻夜难眠,便起身踱出帐篷,借一弯冷月察看四方。他见此处负江阻海,襟越衔吴,确是一方要地,便召集百姓说:“你们不要随我渡江了,就在这里落脚谋生吧。我愿这里八百年无水灾,八百年无旱灾,八百年无兵灾。”于是百姓便在阴沙安家落户。百姓感激岳飞恩德,为岳飞建生祠,集镇便叫生祠堂或生祠镇。岳飞离开阴沙时送给百姓一袭白色战袍,当地百姓因此建起马桥白衣堂。[5]元代属江阴州。
    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全隶
  •  广州律师
     发布于 2021-06-03 01:32:44  回复该评论
  • 站长你好,广州律师网希望能和站长合作,交换链接,提高权重,谢谢,打扰了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«   2019年11月   »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
  • 查看权限
  • 网站分类
    搜索
    最新留言
    文章归档
    网站收藏
    友情链接
      • 订阅本站的 RSS 2.0 新闻聚合

      Powered By Z-BlogPHP 1.5.2 Zero

      Copyright matuosha.com Rights Reserved.